15分鐘健身圈,讓運動成為百姓生活的“標配”

最新發布的寧夏體育場地統計調查數據顯示:截至2021年年底,全區共有各類體育場地38321個,總面積2213.85萬平方米,人均體育場地面積3.05平方米,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0.64平方米。與10年前相比,全區體育場地數量增加了26774個,總面積增加了860.92萬平方米,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增加了0.982平方米。

近年來,為解決群眾“健身去哪兒”難題,寧夏針對健身設施不足等問題,加快補齊全民健身設施短板,加大“15分鐘健身圈”推進力度,讓群眾健身更加便利,讓運動成為老百姓日常生活的“標配”。

今年春節期間,銀川市興慶區麗景湖運動公園成了市民休閑健身的好去處。“這裡的健身場地前段時間擴建了,打乒乓球的人特別多,經常要排隊候場,但毽球運動對場地要求不高,隨便找一塊平整地方就能踢。”51歲的毽球愛好者閆軍說。

麗景湖運動公園周邊有多個大型社區,幾年前,銀川市體育局因地制宜在此布局了多功能籠式運動場和健身步道,附近上萬戶居民實現了家門口運動健身。銀川市民楊萬貴告訴記者,近幾年春節期間,很多體育場地都是爆滿狀態,“運動過大年”已經成為一種時尚。

10年來,全區各地持續完善體育場地設施,為群眾就近健身提供便捷。僅“十三五”期間,自治區體育局就爭取本級體彩公益金3.23億元,先后為22個縣(市、區)注入創建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啟動資金,共撬動各類資金30億元用於基層體育設施建設,全區共建設縣級全民健身中心25個、鄉鎮農民健身工程193個、村級農民健身工程提檔升級1177個。

隨著基本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的全覆蓋,老百姓“在家門口鍛煉”的願望已經實現。各級體育部門集中財力建設了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體育場館、全民健身活動中心、多功能運動場、健身步道等多樣化健身場地,城鄉“15分鐘健身圈”逐步形成。

智能健身步道、足球場、籃球場……作為全區首個功能最齊全、設施最完善、規模最大的體育健康主題公園——金鳳區毓秀公園(原市民休閑森林公園)已免費向市民開放了4年。在智能化健身步道,用手機掃一掃二維碼,健身者便可收聽手機的全程語音播報,及時掌握自己的運動情況,包括健步排名、運動時長、消耗熱量等。

“現在公園裡有了智能健身亭,我隻用掏出手機,連上藍牙,音樂就會從健身亭頂端的音響裡播放出來。”在銀川中山公園,智能健身亭讓健身愛好者朱祥贊不絕口:“過去想跑步,必須到離家很遠的體育場。現在不一樣了,出門不到10分鐘就是健身場地。”

伴隨著“15分鐘健身圈”逐步形成,全區各級體育部門和體育社會組織以群眾需求為導向,廣泛開展多樣化、多層次的體育賽事活動,每年舉辦各級各類全民健身活動超過1000項(次),參與群眾超過240萬人次。全區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佔總人口的36.5%,國民體質監測整體合格率91%。(記者 王 剛)

发表评论